寧德市漁業協會簡介
寧德市漁業協會前身為寧德市大黃魚協會,成立于2003年5月。2004年6月更名為“寧德市漁業協會”。于2004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國先進民間組織”稱號。為充分體現協會“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宗旨,2008年1月進行換屆。第二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單位均為寧德市水產龍頭企業?,F有團體會員106家,個人會員近300人。本市較有影響的水產企業基本都加入了協會,涵蓋寧德市魚、蝦、貝、藻、及淡水漁業,水產育苗、養殖、加工、出口、銷售、飼料與藥品等漁需物品供應及科研開發、技術推廣等各環節。下設大黃魚加工出口分會、品牌運作委員會等分支機構。
協會開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1、編制大黃魚產業發展規劃:受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委托,先后編制了兩期《福建省大黃魚優勢養殖區域發展規劃》;還派人參加了農業部《全國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區域二期(2008~2015年)發展規劃》大黃魚部分的編制;
2、宣傳打造“寧德大黃魚”品牌:2005年受寧德市政府受托向國家質檢總局注冊“寧德大黃魚”原產地保護(后更改為地理標志),2008年起在全市出口的大黃魚中全部使用該地理標志,占70%以上國際市場份額;內銷逐步推廣,占40%以上國內市場份額。近期經市政府批準同意擬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寧德大黃魚”證明商標。
3、建設出口大黃魚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發揮會員單位寧德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和閩東水產研究所、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等機構的技術力量和設施設備優勢,于2006年建立了“出口水產品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會員提供水質監(檢)測、病害防治技術指導、投入品檢測、產品質量預檢測、技術培訓等工作,并成立了出口大黃魚技術服務中心。
4、開展出口養殖基地連片備案管理、確保原料質量安全:協會聯合其出口會員企業及養殖基地,依托“出口服務平臺”,建立源頭監管隊伍,實施統一使用推薦漁藥、統一苗種檢測、統一飼喂合格飼料、統一的水質監測、統一出口原料供貨的“五統一”管理,加強養殖過程監管,統一對投入品、原料魚進行檢測,在重點養殖區設立四個放心漁藥店,開展技術指導與培訓、病害防治等服務。
5、成立大黃魚加工出口分會、一致對外:針對出口企業惡性競爭,出口利潤大幅下滑,多數企業僅靠出口退稅維持運作,甚至出現國際貿易罕見的被韓國客戶拖欠貨款的情況,2008年7月協會組織全市全部大黃魚出口加工企業進行聯合,成立加工出口分會,在統一原料供貨的基礎上,實施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統一協調對外的模式,確保了企業合理利潤。
6、開展行業自律,打擊注水染色行為:針對近年來屢禁不止的大黃魚注水染色現象,2008年10月應業者的呼吁,協會組織會員開展“誠信經營、行業自律”活動,從即日起全面杜絕注水染色行為,并配合工商、質監、海洋漁業等部門對注水染色行為進行打擊。
7、成立水產品加工行業技術提升診斷專家組、魚病防治專家組等:2008年聘請6位本市水產養殖專家組成魚病防治專家組下基層開展病防服務。2010年聘請11位省內外從事水產品加工的專家為會員企業開展加工技術提升診斷服務。
8、協調紫菜采苗,促進紫菜產業有序發展:前些年閩東沿海紫菜養殖戶存在著“爭出頭水紫菜、圖賣好價錢”的思想,背離紫菜生長規律,一味提早采苗,而高溫采苗造成爛苗的損失和質量、單產不斷下降。從2003年至今連續7年,每年由我會牽頭召開有寧德市的福鼎、霞浦、福安、蕉城和福州市的連江、羅源等6縣(市、區)海洋與漁業部門、紫菜協會、育苗場代表參加的“閩東紫菜秋季采苗技術交流與協調會”。共同議定了“白露”季節作為適合閩東沿海紫菜秋季采苗的時間并向全體養殖戶傳達執行。由于適時采苗效果顯著,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紫菜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9、信息等服務:通過協會的《閩東海洋與漁業科技信息》、《海洋與漁業信息摘編》月簡報、“官井洋海洋與漁業網”、“寧德大黃魚”網站向會員無償提供國內外政策、法規、水質、病害、市場與科技動態等信息,簡報已刊發120期,網站在國內同類網站也有較大影響力,并通過短信平臺及時向業者發布相關信息。同時,協會還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為會員提供技術咨詢、指導并合作開展水產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廣。
10、開展國內外技術交流:在與國內同行加強技術交流的同時,先后主持了與新加坡、韓國與香港、臺灣地區業者與科技界交流。于2010年5月組成寧德漁業臺灣經貿交流考察團赴臺,并與臺相關漁業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為兩岸水產業者建立互利合作機制。
- 文件下載中心
-
- 還沒有任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