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的病害防治技術
1.定期消毒
為防止病害的發生,每半月使用1次消毒藥物,如“參毒凈”、“參鲆菌毒殺”、“顆粒溴氯海因”等,在低潮時全池潑灑,可起到很好的防病效果。在夏季高溫季節,細菌及病毒繁殖旺盛,應7~l0天就消毒一次,可極大減少刺參發病的機率。
2.刺參爛皮病的防治
隨著刺參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各種病害也隨之而來,其中以爛皮病危害最大,成為影響刺參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此病又叫化皮病、潰爛病,從稚參、幼參到成參均可發病,稚參、幼參發病率明顯高于成參,主要在夏季高溫季節發生,具有傳染性。發病的刺參體壁失去形狀和彈性,皮膚潰爛,骨片散落,逐漸融化成鼻涕狀的膠體,最后其軀體全部爛掉,只在附著物上留下一個白色的印痕。
稚參發生此病時:要馬上分池,加大換水量,用“參鲆菌毒殺”全池潑灑,3個小時后換水,隔天再用一次。
成參發生此病時:應適度加大換水量,全池用“參毒凈”、“參鲆菌毒殺”或“顆粒溴氯海因”消毒。并著人潛水入參池中,將病參收集起來,放養在小面積池中,用 “參鲆菌毒殺”浸泡0.5小時后換水,隔天1次,連用4次。如果是因外界水源污染引起的爛皮病,應立即停止換水,使用“活化利生素”、“益菌多”或“雙效底凈”等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待污染解除后方可換水。
隨著海參養殖及開發應用的廣泛開展,海參養殖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為我國水產養殖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的途徑。但是,海參養殖還處于發展階段,我們仍面臨著養殖技術和病害研究的落后、管理經驗的不足、病害問題日漸突出等一系列問題。我們應加大力度開展相關內容的基礎性研究,以此帶動海參養殖技術的提高;另一方面應加強疾病研究,建立海參疾病檔案,提高疾病診斷技術,形成系統的防治措施,為海參養殖的穩產高產保駕護航。
摘自《金農網》